当然,作为一个记者,耍笔杆子这么多年,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来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这件事情,难就难在写出的书必须畅销。这就让我勉为其难了。r
r
一本书是不是畅销,与作者的努力是没有关系的。除了书本身的质量,还有出版社的营销方式,推销力度等等。现在的文艺书,很多的名家写出来都不能保证畅销,何况我这样的门外汉呢!r
r
当然,事在人为。如果说书的内容能够针对社会现实,发出自己的声音来,也许会让人们的神经受到触动,造成读者疯抢,洛阳纸贵的局面。r
r
只是,那样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让一本书能够触动社会上绷的最紧的那根弦。作者那得有多大的胆量呀!而触碰得好了还好,碰触的不好,反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r
r
“如果是必须保证畅销,又不离经叛道的话,我建议你可以把现实主义与神奇鬼怪结合起来,这也是一条路子。”小丽见到我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样子,也为我想起办法来。r
r
“这个,倒真是可以考虑。”我想了想,就认真的接受了她的这个建议。r
r
我之所以接受了她的建议,倒不是出于礼貌,而是从现实考虑的。我过去跑新闻时,就经常的听到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魑魅魍魉的事。r
r
只是,我那时作为一个记者,都是当作封建迷信传说来对待的,并不真的相信那些事情的存在。所以就无法呈现在自己的文章里。r
r
但是,在文艺创作中,因为可以搞形象思维,艺术想像。那么,出现一些类似的情节,就不会违背新闻道德操守了。或许是这样的情节出现,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呢!r
r
果然不出所料,就在我确定了这个创作思路之后,今天这个无奇不有的鲜活社会,就出现一个莫名其妙的神秘事情。这些个神秘事情的出现,别说是小说家,就是科技界的精英们也难解其因。r
r
我们这个城市的卧地沟街,出现了一起诈尸事件。这件事一度让人们震惊不已。若不是做了一次实地访问,就连我也难以置信。r
r
那是一个无聊的上午,我和几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又来到艺术酒家六号餐厅闲聊。看我们这几个常客上门,周萍一如往常地迎了出来。r
r
这姑娘在餐厅里工作了一阵子,她的脸儿出奇得白,身材出奇得瘦,眼睛出奇得大,一条辫儿出奇得长,人也就显得出奇的漂亮。r
r
这几个穷得叮当响的艺术家之所以一次一次缠着我来这儿请他们吃饭。大概与这个女孩子有关吧!几个梳了长发、脑后扎了小辫子的男画家、摄影家几次提出要她做人体模特儿,几个骚哄哄的现代派诗人梦想着从她身上找些灵感。r
r
唉唉,这些个没出息的艺术家,怎么只会把异性当成创作源泉,从女人身上寻找灵感呢?平时,三句话离不开一个色字。创作出来的东西不是前卫的女孩儿就是裸体的少妇。r
r
眼下,这颓废的时尚一旦流行开来,倒是势如破竹似的,想纠正也难了。没办法,我是报社文艺部的副主任。如果不随着这种所谓的艺术潮流前进,就会被諷刺为“落伍”,门外汉。r
r
年末人事部门考核时,这些放荡不羁的艺术家就会说你不懂业务,在你的考核票上划上一个大大的叉。那时,你就得狼狈下台了。r
r
这类让群众赶下台的事情,近年在报社很少出现了,在这个文艺部却是屡见不鲜。去年,就是因为群众测评票不过关,前任主任被赶下了台。r
r
为了避免重蹈他的复辙,面对这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潇洒倜傥的大仙儿们,我除了迎合,别无他法。r
r
周萍姑娘今天一露面,大家就觉得哪儿不大对劲儿,她没穿酒店统一制作的粉色服装,只罩了一件天蓝色的外衣,眼圈儿红红的,有泪水淌在脸上。r
r
胳膊上,醒目地缠了一截漆似的黑纱布,纱布上方,缀了一个小红疙瘩。不用说,这是她家里死人了。r
r
按照当地习俗,凡是孙子孙女儿为爷爷奶奶辈的人带孝,黑纱上是要缀红疙瘩的。一问,才知道,是她奶奶去世了。r
r
“你奶奶多大年纪?”我问。r
r
“87岁了.”她抽抽嗒嗒地告诉我。r
r
“87,算是高寿了。应该是喜丧啊!你干嘛这么悲伤?”旁边几个艺术家胡言乱语起来。r
r
“可是,我的奶奶,她的命太苦了。”姑娘依然哭泣着,“这几年,我爸爸下岗,妈妈出走,家里做饭、打扫卫生,里里外外的事儿都累她一个人了。这么大的岁数,一天福也没有享着。我爸爸心疼死了。他哭得死去活来,巴不得替奶奶去死呢!”r
r
“不必不必……人死如灯灭。活着的人还得打足精神好好活呀!姑娘,别哭了。赶明儿当模特挣了大钱,你多给老人家买点儿烧纸吧!”r
r
这些个艺术家王八蛋,真该拿一根针,将他们那张臭嘴缝上。r
r
“丧事料理的怎么样了?需要我做什么吗?”作为长辈的我,礼节性地问了一句。r
r
“不用麻烦你了。”姑娘感激地看了我一眼,“社区有丧事服务中心,他们从人死到尸体火化一条龙服务。我爸爸借了200无钱,一切都给他们办理了。”r
r
“借……”我不由地叹了一口气。老人家87岁大丧,200元钱的丧费还要去借。周家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了。r
r
这一天的时间,我都沉浸在这件丧事的悲痛里。不知是因为同情老人家一生命运的悲苦,还是叹息周家经济的穷困。r
r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凄惨,第二天,当我们再看见周萍时,她的脸上竟出现了令人不解的喜色。奇怪的是,缠在她胳膊上的黑纱,不见了。r
r
“咦,这是怎么回事儿?”我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r
r
“我奶奶又活过来了。”她欢快地向我们报着这个奇异的喜讯。r
r
那神态,绝对没有撒谎的意思。况且,她没有必要向我们撒这种谎呀!r
r
“活过来了?这……”我第一个摇起了头,眼睛向她送去了一连串的问号。r
r
“李叔叔,你不相信是吧?”她眼睛瞪着我,“如果你怀疑我的话,可以到我家去看看呀!你们……敢去吗?”问了我,她又问了一句那些艺术家们。r
r
也许是怕沾染丧气,也许是有什么讲究,几个艺术家在姑娘质问下,一个个都像是瘪了的茄子,拨郞鼓似地摇起了脑袋瓜子。r
r
倒是我,此时却产生了一股要去的冲动。你们这些艺术家,不总说我是门外汉嘛。我就去实地走一趟,回来后写个鬼儿呀神儿的小说一发表。r
r
那样的话,现代作家的帽子就戴在头上了,弄好了,再到中国作协申请个会员当当,那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坐在文艺部主任的铁交椅上,理直气壮地当你们文艺界的领袖了。r
r
“我去。”r
r
我的话一出口,几个艺术家不由地吃了一惊。r
r
卧地沟的名字,听上去很偏僻,很乡下。但是它离市中心并不远。从南站乘公交车坐上十分钟的工夫,到新屯公园下车。翻过公园的山,就可以看到卧地沟的尊容了。r
r
站在远处看卧地沟的房子,一趟趟青砖瓦舍的,还算有点儿模样。可是,走到近处细心一瞧,就有些惨不忍睹了──r
r
一座座低矮的平房,破烂不堪。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r
r
很多墙壁倾斜了,用木头顶着。破旧的门窗歪扭了,用板条钉着。裂了缝的墙面上,有的抹了麻麻裂裂的沙浆,有的露出了粉裂的碎砖。r
r
陈旧的屋顶上,有铺了油毡纸的,有盖了石棉瓦的,有压了铁皮的,有苫了稻草的……这儿哪像是人住的房子,倒像是难民营里临时栖身的避难所。r
r
再瞅瞅脚下,已经破损的道路泥泞不堪,垃圾扔得遍地皆是。r
r
路边,是一条排放污水的明沟,此时,它恣意地流淌着黑色的污水,向世人展示着这儿的脏乱和丑陋。r
r
站立在路边的人们,一个个衣衫破烂,神情萎琐。看到我这个衣服光鲜的过客,他们的眼里便放射出一副令人可怜的、呆滞的目光……r
r
临街的一条小胡同口,竖了一堆十分乍眼的用白纸条扎成的花骨朵,这是发丧的标志。不用说,周萍家就在这儿。r
r
“我家从这儿往里走。”周萍说着,带我进入了小胡同。说是胡同,就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子。巷子宽度估计不足半米,一个人往前走,将就着还能通过。r
r
若是对面来了人,就得侧身让路了。多亏我的身体没有发福,如果权势部门那些个脑满肠肥的大胖子来了,恐怕连胡同口也进不来。r
r
“这么窄的路,失了火消防车都进不来呀!”我一边走,一边拍着两旁低矮的屋墙,叹息着。r
r
“其实,这儿原来的胡同都挺宽的。都是这些棚厦子,占了道。”周萍解释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6886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