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明亡_重生大明帝王_重回大明亡何去,朱元璋,王承恩全章节_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小说阅读

重回大明亡_重生大明帝王_重回大明亡(何去,朱元璋,王承恩全章节_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小说阅读)

小说介绍

小编给各位带来的最新小说《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讲述的何去,朱元璋,王承恩的感情故事,不少小伙伴都非常喜欢这部小说,下面就给各位介绍一下。简介:…

免费试读

漫漫冬夜。

刺骨的寒风肆意驰骋,裹挟着阵阵凛冽的气息传入了深宫中的殿堂里。

除了呼啸的风声,空荡荡的宫殿中静谧的可怕,在幽幽暗夜中形成了一种近乎诡谲的氛围。

这里是象征着天下王权的紫禁城,人们习惯将这里的主人称之为天子。

天子,统御世间万民的天下之主。

而眼前这座巍峨庄严的宏伟宫殿便是天子的寝宫——乾清宫。

此时,刚刚登基才两个多月的大明天子,那个拥有无上权力、统御万民的天下之主正满脸茫然的仰坐在御榻上。

这个清癯瘦削,面目俊朗的少年正是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帝王——崇祯皇帝朱由检。

借着微弱的烛光,朱由检动作有些僵硬地抬起手臂,看了看穿在身上的明黄色衬袍,一种不可思议的荒诞之感涌上心头。

“我竟然重生了………”

喃喃自语中透着难以置信的诧异。

但是,从刚刚融合的记忆来看,他的的确确是又活了过来!

前世的秦昊成为了现在的大明天子朱由检………

原本的他名叫秦昊,自幼在孤儿院长大,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他考上了国内的名校。

大一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入伍两年,退役后继续学业。

无论是在部队里还是学校,秦昊的表现都无可挑剔。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秦昊的前途一定是一片光明。

但是,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为了救一名溺水儿童,刚刚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的秦昊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三十一岁。

没想到,在前世因为救人而不幸溺亡的秦昊却阴差阳错间成为了这个时空的朱由检。

单从身份地位上来说,老天真是待他不薄。

不仅给了他重活一世的机会,还给了他一个天下间最尊最贵的身份。

但是,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

历史上的明思宗朱由检最后的下场却不太好——城破明亡,自缢煤山………

而此时的大明王朝也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沉疴缠身之下亡国之象尽显。

————————————-

“还有得救!还不算太晚!”前世今生的记忆彻底融于一体。

曾经重点研究过明末历史的秦昊一扫之前的茫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

现在是天启七年十一月初(这个时候崇祯的年号还没有开始使用),这个时空的朱由检刚刚登基没多久。

也就是说那一系列自毁长城的“神操作”还没有发生。

大明王朝还有翻身的机会!

他不要做那个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亡国之君。

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大明还有挽救之机。

既然上天给了他这个机会,他就不能辜负了这番恩赏。

虽然他非常清楚想要拯救一个千疮百孔、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一定是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可因难而退这四个字从来不会出现在秦昊的字典里。

从这一刻起,世间已无秦昊,只有身兼兴国重任的——朱由检!

大明,无数国人心中的隐痛。

那个曾经有机会屹立于世界之巅的璀璨王朝终究没能抓住历史的机遇。

但现在,一切都有了转机。

因为一个全新的大明天子已经涅槃重生………..

“陛下,是不是外面的风声惊扰了您?”门外传来了王承恩带着小心的询问声。

隔门而入的声音将思绪如潮的朱由检拉回了现实。

他这才发现,刚才只顾着胡思乱想,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竟然光着脚走到了寝殿门前。

“王承恩?”听着既熟悉又陌生的腔调,融合记忆后的朱由检还是立即分辨出了门外候着的正是他身边最忠心的太监——王承恩。

“是!奴婢在。”

“你进来,朕有事问你。”

“遵旨!”

嘎吱,寝殿的门被打开。

王承恩手脚麻利地进入内殿,并转身将殿门关闭。

“陛下,地上凉!您怎么光着脚就………”

“不碍事,朕刚才睡不着想了一些事情,不知怎么着就起来了。”朱由检径直走到御榻前盘腿坐下,并示意正想要躬身拿鞋的王承恩不必伺候了。

看到皇帝已经坐到了御榻上,王承恩随即后退两步,在距离御榻不远不近的位置垂首站定,静候着皇帝的吩咐。

“今天是十一月初几?”

“回陛下,已经过了子时了,现在是十一月初八。”王承恩恭声回答道。

“十一月初八。”盘坐在御榻上的朱由检若有所思地捏着下巴。

有点硌手……..

现在的朱由检真的是有些过于偏瘦了。

这身体可得好好锻炼锻炼才行,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好身体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么说魏忠贤已经上吊两天了………”朱由检低声自语道。

历史上,魏忠贤自缢的消息是到了十一月十九日才由直隶巡抚上报到崇祯这里的。

但是,身为熟知明末历史的穿越者,现在的朱由检自然是早就知道这个消息的。

死了也好,这倒也省事了。

魏忠贤这个老家伙是一定要除掉的,这一点历史上的朱由检倒是做的不错。

可他定逆案把魏忠贤一党连根拔起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造成日后东林党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事不能这么干。

五虎五彪这几个要清理,内宫里魏忠贤的走狗也要清。

但也不能按阉党的名义去清。

这些人没一个是干净的,随便揪个什么罪名都能把他们给办了。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淡化党争。

越不以他们为一党就越没有党争。

“给你个差事。”朱由检话锋一转,吩咐道:“今日早朝之后,你安排人去把煤山上的槐树全部砍掉。”

“特别是那些长歪了的老槐树,一棵都不要留。”

“还有,以后这煤山上就不要再种槐树了。”

“这种树,朕膈应………”

“啊?膈应?”王承恩一愣,一边是惊讶于皇帝为什么好端端的突然要他去把煤山上的槐树给砍了;另一边则是被皇帝的这个用词给搞懵了。

“膈应”?这是什么意思?从来没听说过这种用词的王承恩一时之间自然是难解其意。

在皇帝身边当差,最重要的就是得正确理解圣意,这样才能把差事办好,才能让圣上舒心。

但这“膈应”二字,却一下子把一向机敏的王承恩给难住了。

朱由检见王承恩一脸的诧异,随即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就是不喜欢,朕不喜欢这种树。”

“尤其是煤山上那些长歪了的老槐树!”

“是!奴婢遵旨。”听到皇帝的后话,王承恩这才反应过来,慌忙领旨:“今儿天一亮奴婢即刻差人去办!”

破晓时分,天空依旧被黑夜的薄纱笼罩着。

肆虐半宿的寒风渐渐归于平静,但冬的寒意依旧浓郁。

此时,皇极门廊内正中的位置已经设好了御座。

这是为即将进行的早朝提前做的准备。

而午门外,文武百官们已经排好了队伍静等着宫门开启。

自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皇帝每日早朝的规矩就逐渐形成了。

不过,明朝的日常早朝非常有特色。

它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皇帝群臣齐聚于金銮殿内奏闻听事。

确切的说法应该叫做“御门听政”,因为是在清晨进行故又俗称早朝。

这个御门,说的就是早朝的地点。

明朝皇帝每日于皇极门听政,文武群臣分列两班奏事。

所以,明朝的日常早朝其实是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的。(皇帝是坐在皇极门的门廊内,大臣们则是立于门外广场。)

无论酷暑寒冬皆是如此。

早期的时候,除了遇到极为恶劣的天气,才会改会于皇极殿或者免朝。

只不过,明朝中后期之后,皇帝们就越来越不喜欢早朝了。

所以,早朝制度也就没有早期执行的那么到位了。

到了万历时期,更是创造了皇帝二十年无早朝的记录。

但是,崇祯朱由检那可是明朝皇帝里出了名的“劳模”!

他一继位立马就把荒废已久的早朝制度给拾了起来,且每日必到。

————————————-

皇极门外,早朝如期进行。

但今日的早朝注定与以往不太一样…….

群臣静立,只闻天子之声铿镪顿挫,遍传全场。

“想当初洪武永乐两朝我大明是何等的兴旺。”

“太祖贫寒出身却能集天下一人,推翻暴元统治,创建天朝大业。”

“成祖迁都北京、五征漠北、修永乐大典,遣海船纵横四海,恩威天下,万国来朝。”

“那时的大明是何等的如日当空,光照寰宇!”身穿黄色云肩通袖龙袍的朱由检端坐于御座之上,环视群臣,朗声言道:“可反观这几十年来却总是贼寇不断,天灾人祸此起彼伏,朝廷税赋难支,各省民怨沸腾。”

“朝廷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由心驰神往的激荡到痛心疾首的失落与惆怅,朱由检的这番话可谓是道尽了大明朝由盛转衰的苦楚。

这是重生后的朱由检第一次在朝会之上与满朝文武见面。

为了今日的早朝,他苦想了一夜。

因为,这将是他开辟新政的第一步……

此时,他故意先带领群臣缅怀了一下大明朝的昔日辉煌,后借此引出了现如今大明所面临的悲惨境遇。

他今天就是要直击国家弊端,给这些依旧执着于争权夺利的大臣们上上眼药!

国家都已经破败到如此地步了,你们这些朝臣们却还是只知道沉浸于党争之中,这是人臣应该做的吗?

他就是要让这些自以为很聪明的文武大臣都知道,他这个大明天子对朝廷之弊心如明镜。

不仅是心如明镜,他还比任何人都清楚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时局之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魏阉乱权,只是使本就不堪的局面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态势。”

“朕不想将此归咎于某个人某个事之上。”

“朕现在就想听听大家对现如今朝廷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想听听你们能不能说到点子上去,敢不敢如实直言!”

朱由检的这些话说的很明白,就是想让大臣们自己亲口说出朝政之弊,继而把话题引到实处,以此来为自己后面想要说的话做铺垫。

“黄立极,你是内阁首辅。”朱由检目光转向站在文官首位的首辅大臣黄立极:“就由你来开个头吧。以你之见,你觉得现如今的大明都存在哪些弊端?”

“到底是因为什么使我泱泱大明竟然沦落到了这番田地?”

“回禀陛下,臣以为……”一身大红文官常服的黄立极即刻出班,手持象牙笏板高举过顶,却一时又不知如何开口:“臣以为我大明之所以…..之所以…..”

“黄立极,你可是内阁首辅!难不成连这个问题也要吞吞吐吐想上半天吗?”朱由检眉头一皱,声色严厉:“如果对于这个问题你都答不上来的话,朕看你这个阁臣也不用继续做下去了!”

“陛下恕罪!臣只是刚刚恭听圣言,立觉字字发人深省,一时间还没有回过神来…….”龙颜不悦,黄立极诚惶诚恐硬着头皮说道:“臣认为我大明之所以沦落到如此艰难境地与近年来接踵而来的天灾是脱不了干系的。”

“中原五省连年旱灾、水灾、蝗灾、风灾不断,使朝廷根本无力救济以至于民心不稳,故乱事四起,此乃内患之根!”

“好,姑且算是一个原因。”

“施凤来,你也说说看。阁臣先说,然后六部大臣都要各抒己见。”

“启禀陛下。”待捏了把汗的黄立极入班后,内阁大臣施凤来持笏奏道:“臣以为除了天灾之外,关外建奴屡屡犯边致使朝廷不得不耗费海量钱粮维稳辽东,此乃国朝大患,故建奴之祸当属我大明外患之首。”

“庞大的军费之耗已经掏空了国库,朝廷在赈济灾民之时往往力不从心,进而形成了内忧外患之局。”

“嗯,辽东之患确实是拖累朝廷的一个顽症。”

“张瑞图,该你了。”

“陛下,臣与黄、施两位阁老意见一致。”张瑞图倒是会取巧:“臣以为我大明之所以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就是因为朝廷同时被这内忧外患所累。”

“正如刚刚施阁老所说,造成内忧外患的根源实则始于外患!”

“而外患之根在于建奴。臣认为只要能够除建奴之患,朝廷财政压力立减,内忧之患也可迎刃而解。”

“好,你倒是擅长总结。”御座上的朱由检不愠不火道:“三言两语就把这时局之弊和解决之法都给总结“到位”了。”

“照你这么说问题反倒是简单了。”

“诸臣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或者其他不同意见的?有的话尽可直言!”

朱由检环视群臣,发现并没有大臣有出班进言的意思。

特别是那六部堂官,一个个当真是稳如磐石站得那叫一个结实!

见此,朱由检心中不由冷笑:好啊!不给你们来点猛料你们还真把窝在深宫里的天子当傻子般糊弄了。

归根结底,一切都还是利益使然。

因为这些实话真话会触动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刚刚黄立极等人的那番“高谈阔论”,实际上就是放了一通空炮,避重就轻全无实意!

片刻后,群臣皆无所动。

“既如此,看来诸臣都是赞同三位阁臣的观点了。”朱由检面色一变,直接点了武官之首的英国公张惟贤:“英国公。”

“臣在!”张惟贤出班应命。

“既然大家都认为解决了关外的建奴之患我大明一切难题既会迎刃而解。那此事就简单多了……”朱由检环视众臣,眼中似有所盼,道:“这事朕也不用问兵部了,英国公执掌京营,对京营的情况必然是最清楚的,这事问他最合适。”

“京营可是号称我大明最精锐之军,京师卫军再加上轮番到京师宿卫操练的班军,在册兵员应该不低于二十万吧?”

“这样吧,朕由内帑出钱以支军费,由京营分兵十万出关剿灭建奴以绝永患。英国公以为如何?”朱由检不动声色,看向闻言险些御前失态的张惟贤,静等答复。

“陛下…..这…..这……”张惟贤噤若寒蝉根本不知如何作答。

京营的糜烂乃人尽皆知的事情,皇帝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还精锐?精锐个鬼啊!一群烂泥扶不上墙的烂仔也配“精锐”二字?

还二十万兵员?傻子都知道那只是名册上的数字而已!你还真指望京营能有二十万可战之兵?别开玩笑了好吗…….

可现在的情况却是:皇帝一脸期盼,仿佛真的把京营当成了大明的救命稻草…..

这事绝不简单!张惟贤思绪如电,一时间想到了多种可能。

此时的张惟贤已经在心里把黄立极等人骂了个遍,这几个老王八蛋当真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竟然把祸水引到了他的身上。

火光电石之间,张惟贤想到了最坏的一种可能性:莫不是自己哪里触了圣怒,皇帝故意要借此惩办于他?

要不然皇帝又怎么会拿京营说事呢?

“怎么?有难处?”朱由检露出一丝玩味的笑意,但语气上好像并没有责怪的意思。

“臣…..”

“好了,入班吧。”朱由检微微摇头没有继续追问,随之面露叹惋之色,似有所感:“近日,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朕总是会想:偌大的国家何以会积弊如此?到底要如何去做才能中兴我大明社稷?”

“可朕越想这心里就越发的寒!”

“刚才朕让你们说说朝廷何以会一步步沦落到如此田地,症结何在?三位阁臣所说的那番话你们也都认同。”

“朕也认同,但朕却认为朝廷之弊还远不止于此!”朱由检并没有否定黄立极等人的那番空话。

毕竟,明末的天灾和关外的后金也确实是明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特别是后金,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朝堂之上想要和这帮人精过招,你且得用心着呢……

有时候就得先给个甜枣再说打巴掌的事情。

“趁着今儿早朝,朕也想把朕想明白的这些个窝心事给诸位臣工好好说道说道。”

“朕说,你们且仔细听。”朱由检终于步入了今天的正题:“朕以为如今我大明朝之所以落入举步维艰之地皆因四大弊端而起。”

“其一,百姓无田。”

“其二,水利失修。”

“其三,军制败坏。”

“其四,财政崩溃!”

短短数语,却都是直指实处的真切之言。

“土地皆被权贵侵占,让普通农户无地可耕无地可种。”沿着这四大弊端,朱由检逐一而谈:“百姓没有了耕地就等于没有了生计!此种情况下百姓焉能自安?”

“灾荒频仍之下,水利的失修致使河堤连年冲决,百姓又如何去抵御灾害之苦?”

“军制败坏那就更是耸人听闻了!克扣钱粮、杀良冒功、军纪废弛这些就不必说了。”

“据朕所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百姓畏兵,甚于畏贼!”

“官军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焚室庐!这哪里还是兵?当真是连贼都不如。”

“财政问题无需多言,朝廷缺钱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但朕要说的是,这四大弊端归根结底还是要归集于一点,那就是:吏治的极度败坏!”朱由检话锋一转,矛头直指百祸之源:“如果不是大明朝的官吏出了问题,又如何会出现以上四弊?”

“例如水利失修一事,朝廷定有“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濬制度。”

“可朝廷所拨大挑、小挑之费却都落入了管河官吏的私囊之中,致使河床淤积愈厚,河堤连年冲决,这岂非天灾那么简单?分明就是人祸!”

“为了敛财,地方官吏趁征收赋税之机还要巧立名目,私行加派。如此行径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一点都不为过。”

“然朕又想,到底是什么原因竟使天下百官变成了这等祸国殃民之嘴脸?”

“难道这仅仅用一句人性贪婪就可以解释得通吗?”

朱由检目光炯炯环视着文武群臣。

此时,整个皇极门外安静的可怕!

群臣或惊或恐,一个个低头垂首。

平日里那些口若悬河的词臣言官全都成了哑巴。

皇帝的这番话直接将大明官场上最丑恶、最肮脏的一面给揭示而出。

这些话可谓是句句诛心如雷霆万钧震的满朝文武心神俱骇!

相较之下,让文武百官们惊骇到不能言语的是:刚刚登极不久的少年天子如何会如此清楚官场上的这些龌蹉之事?

这种事情怎么会传到天子耳中?

此中缘由令人细思极恐。

长久以来,在京官员与地方官员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在大明官场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皇帝口中的天下百官很明显是将在场的这些京官们也囊括了其中。

皇帝还知道些什么?

这是眼下朝臣们最关心的问题…..

看着一个个心中有鬼的群臣,朱由检面色凝重,但语气中却带着平缓,继续叙说:“朕深思之后,以为不然。”

“人性贪婪固然是百官贪腐的一个原因,可朕却以为错之根源不在群臣!”

此言一出,不少朝臣惊讶之余纷纷偷偷瞄向了正在发言的皇帝。

一句“错之根源不在群臣”让他们实在是揣摩不透皇帝的真实用意。

难道皇帝揭出官场上的这些阴暗面不是为了惩治百官?

朱由检没有理会群臣的惊异,自言道:“当年太祖定制大明官员薪俸,是本着群臣可以“勤俭以治身”,生活上保持廉洁,官俸自然无需太高。”

“这也符合洪武朝当时的国情。那个时候国家初创,百废待兴,把省出来银子多用以民生,乃是治国大道。”

朱由检自然知道朱元璋将明朝官员薪俸定的那么低,实乃造就明朝官员贪腐成风的根源所在,此事可谓是弊害无穷。

但出于儒家思想的约束和维护皇家威严的双重考虑,朱由检自然不能说自己的祖宗有错。

总之一点:你说谁有错也万万不能说大明的开国之君有错……

“太祖何等圣明,懂得因时而治,为我大明开创了盛世之景。”为了给祖宗圆场,朱由检不得不斟酌着字句,道:“可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却不懂得因时而变,才使国家落入了衰败。”

“大明开国已有两百余年,现如今的生活所需与太祖那个时候早已是天差地别,可官员薪俸却依旧低微至极!”

“朕知道,如果让文武百官都指着这微薄的薪俸过活,恐怕我大明的官员都得被活活饿死。”

明朝官员薪俸之低乃历朝历代之最。

如果以如今人民币来作为换算标准的话,明朝一个正七品的知县月收入大约为4200元,年收入大概5万元。

但是,作为一个官员他们的开支却很大,不止要养家糊口,还要有大量的上下应酬。

毫不夸张的说,在明朝如果本身没有雄厚家产兜底的话一个不***不受贿的官僚根本就活不下去!

所以,明朝开国至今官场的***受贿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化”。

如:地方州县每年在上交朝廷正税之外应额外多收多少钱粮,地方上的下级官员每年应向上级官员分几次进献多少馈赠,办理某一事务要送有关部门多少钱,都有惯数。

而这些所谓的“年例”、“事例”、“馈赠”最终自然都是要从百姓身上榨取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官员不在惯例以外搜刮,不拿惯例以外的钱财就算是难得的清廉之举了…….

所谓“一钱不取”,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欺人之谈罢了。

如果按照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律条,贪墨十贯就应判处绞刑,只怕这天下百官皆抄家灭门也难赎其罪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786886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3月7日 18:34
下一篇 2024年3月7日 18:37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